客服咨询热线:13814789808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红星美凯龙9栋214-215

电话:13814789808 (微信同步)

13861107081 (微信同步) 13511663969

公司邮箱:329753561@qq.com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古代中国为何喜欢木建筑?中西方建筑对比,谁更胜一筹?

有人说古代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出西方的建筑,特别是圆顶建筑。比如西方著名的万神殿、圣母百花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这些建筑都有一个特点,它们有一个很大的圆顶,从里面看,非常壮观,给人一种压迫感。由于建造这种圆顶,需要一定的力学和技术。从古代中国的建筑来看,这种建筑比较少,于是网上有许多人就觉得,古中国没有力学,所以造不出这种大圆顶的建筑。答案真的是如此吗?为此,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人为何不热衷石建筑?


首先是建造的时间。从建造情况来看,木建筑比石建筑更容易建造。大型石建筑,往往要花费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而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建造这样一座皇宫。从采集石料,再进行加工和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只会更多。因此,石建筑一般被用在墙壁上,比如各种石窟和墙壁浮雕。而石建筑对雕刻师非常苛刻,所以雕刻师非常难找。但木建筑的雕刻师更容易产生。
其次是通风和散热问题。西方的石建筑,是带有防御作用的,因此比较封闭。从通风情况来看,木建筑的通风能力更强,散热更快。除了这些,木建筑的雕刻程度更高,也更加复杂。再加上独特的构造,中国的木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更加辉煌。
最后是抵抗地震的破坏。石建筑属于比较硬的建筑,在防御地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裂痕或倒塌,修复起来更难。而木建筑带有一定的抗震性能。这一点古人早就了解到,不管是修复还是抗震,以及适应性,木建筑都有一定的优势。当然,如果地震级别不够,石建筑也具有优势。
这些因素都让古人更偏向于木建筑,除了这些,还有不少因素,比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对木建筑情有独钟。从历史发展来看,古人对石建筑并没有放弃,虽然在一些皇宫中,以木建筑为主,但石建筑同样不少。一些石雕同样栩栩如生。而在围墙上,中国都是采取石建筑,著名的万里长城,更是独一无二。不过,木建筑在破坏和防火问题上,比石建筑更容易遭到破坏。
以圣母百花大教堂为例,它的圆顶直径达到45米。那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建筑?如果是石建筑的话,赵州桥可以说是一个相仿的拱形桥,它跨越了37.02米。至今有1400多年的赵州桥,全部是由石头建造的。它的难度并没有比圆顶建筑简单,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石材料的运用,但和西方的石建筑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解决圆顶的参数,才能修建大型的圆顶建筑。在古代的墓室中,圆顶很常见,但直径太小。限制中国古代石建筑发展的原因有不少,比如起重机、十字拱等一些技术。
在石建筑中,是有力学的,但木建筑同样不缺乏。虽然中国古代石建筑,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发达,但中国也把木建筑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力学同样运用到各方面,比如斗拱和榫卯的出现。说中国古建筑没有力学,那是不正确的,不同的建筑利用的力学不一样。不能说西方能修建石建筑,他的力学就很厉害,中国的也不差。中国的木建筑,所使用的力学还是很大的。如果力学不掌握,那建筑是无法修建的。
在中国,木建筑衍生出的藻井,是圆顶的另一种变化。通过用木材的搭建,形成一种圆顶,再进行各种雕刻和装饰,让藻井更加辉煌。当然,这个无法和西方的圆顶建筑相比,毕竟尺寸还是小了点,但精美程度不亚于西方的圆顶建筑。从天坛内部来看,古代中国,大型圆顶还是可以修建的,当然这是木的,并不是石料。对比中西方的建筑,各有各的美,都是从自身文化来决定的。西方热衷于石建筑,东方热衷于木建筑,这都和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各方面所决定的。并不能说谁的建筑更优越,只能说,古人为了适应,会修建出更适合当地民族的建筑。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地址:常州市金坛区红星美凯龙9栋214-215

联系电话:13814789808 、  13861107081 、   13511663969

公司邮箱:329753561@qq.com   

防腐木木屋, 碳化木, 红雪松, 进口OSB板, 木结构, 轻钢金属连接件, 欧文斯科宁保温板, 玻璃棉, 岩棉, 宝石板, R值棉, 欧文斯科宁顺牌落水系统, 科肯绿色彩铝落水系统, 科欧诺金属屋面系统, 欧文斯科宁玻纤沥青瓦, 欧文斯科宁PVC外墙挂板, 日吉华水泥纤维挂板, 杜邦防水透气膜, 可耐福保温隔音棉, 高阻尼阻燃隔音毡, 聚酯纤维吸音棉, LP防水透气膜, 宏源防水材料, 切瑞西防腐木油, 斯维普防腐木油, 木结构,轻钢结构岗亭, 木结构别墅, 木结构民宿, 木结构茶室, 轻钢垃圾分类房轻钢移动卫生间, 凉亭, 葡萄架, 木平台, 系统窗阳光房, 外墙改造, 木屋维护, 平改坡
常州市美墅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22 苏ICP备2022010307号-1